她干练而不失沉稳,她质朴而不失高贵,她素丽而不失雅致。她把整个心身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她用三十年的心血浇灌和滋润着生命的向阳花,她用自己薄弱的双肩托起生命中冉冉升起的小太阳,她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不可抵挡的人格魅力。
她就是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杨海玲,娄底市中心医院儿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娄底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儿科专业组组长,全市巾帼建功明星、湖南省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南华大学兼职副教授、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衣带渐宽终不悔,俯首甘为孺子牛
1977年,杨海玲从衡阳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到娄底市中心医院工作。青春而充满激情的她在选择科室时毅然选择了风险大,待遇低,工作脏累,责任心重的儿科。风风雨雨三十四载,她如磐石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曾动摇,衣带渐宽终不悔,把自己的身心全部奉献给了爱的事业。她以娴熟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高尚的医德,使无数濒临死亡的危急重症患儿重获新生。
妙手仁心三十载,织就锦绣暖人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奉献,是杨海玲人生的主题词。选择从医就是选择了奉献和付出,而选择了儿科医生那付出和奉献的就要比常人更多。行医三十四载,杨海玲始终都用“要把他病当已病”的医德格言指导着自己,用实际行动疼爱着病房中的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爱心托举起明天的太阳。病人就是杨海玲的全部,是她永远放不下的牵挂,每天睡觉前,她都会打电话去病房一一询问病人的情况,当得知没有异常时,她才能安心入睡。在她的概念里从来就没有节假日和周末,每周都有六天的门诊,她把科室当做自己的家,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她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爱的事业,她的敬业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
一天中午,杨海玲在家接到临床医生的紧急电话:一个没有挂号和办住院手续的病人被家属直接送到了病房,一到病房就晕厥过去了,怎么办?杨海玲没有半点犹豫,她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管有没有办手续,救人要紧,赶快把病人收进病房,赶紧上氧、建立静脉通道……下达一连串的指令后,杨海玲迅速赶到病房。病人是一个11岁的女孩,患儿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冰凉,并且神志不清、血压为零,心率严重失常每分钟仅40多次,病情十分危急,杨海玲立即组织全科人员进行综合抢救。经过对病人进行扩容、升压和护心治疗,小孩的病情终于得到了基本控制,初步诊断为突发阿斯综合症,但仍需继续观察。为了对病人进行确诊,杨海玲连续三天守护在病人床前,进行密切细心的观察。第三天,杨海玲发现病人身上出现了小皮诊,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她果断地诊断为“川崎病”。杨海玲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并采取大剂量蓉生静丙滴注、抗凝、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病人终于康复了。出院时,病人家属不但全部按单交清了费用,还一再向杨海玲和医务人员表示感谢。事后,病人家属还特意来登门拜访杨海玲,表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杨医师的大恩大德。
悬壶济世菩萨心,奉献人生无限爱
爱,是杨海玲生命的主旋律。她在她那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耕耘,任劳任怨,她对她的病人深怀关爱,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有人说:医生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需要很大的责任心和爱心。是的,做医生不容易,而儿科医生则更不容易,它不仅要求医生具备爱心,还要求医生具备至善的母爱之心。杨海玲拥有一副菩萨心肠,她妙手仁心三十余载,爱始终是杨海玲人生的主旋律。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上午,一对年过半百的老夫妇,穿着破烂,怀里抱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出现在杨海玲的诊室门口。一进门老夫妇就焦急的向杨海玲说:“医生,这是我孙子,病了很久了,快不行了,你帮我看看,这是个苦命的孩子,爸爸是聋子,妈妈是疯子,求求你,你一定要帮我治好他,”杨海玲抱过孩子一看,孩子嘴唇乌青,骨瘦如柴,已经病入膏肓了。杨海玲一看这孩子,随即决定赶紧住院治疗。当要他们去办理住院手续时,爷爷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了带着体温的三百块钱,含着眼泪说:“这就是我的全部了,家里没有经济来源,这是我们家这几年的全部积蓄,我就这么多了,如果钱少了治不好呢我也不怪你们,钱用完了我就带他回去,但请你们一定要帮我治,我家以后就全指望他了”。三百块钱对于孩子的病来说真是车水杯薪啊,巨额的医药费对于一对以捡垃圾为生的老人来说那就是一堆天文数字。听到老人的诉说杨海玲心里难受极了,在眼眶里打了很多个圈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怎么这个社会上的穷人有这么多啊,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病痛,此时她真希望这场病是生在自己的身上,也不愿见病痛去折磨这个可怜的孩子。杨海玲忍着眼泪哽咽着对老人家说:“老人家,你放心,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可能,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医药费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回到科室,杨海玲马上向医务科报告,取得领导支持,尽量减免医药费,安顿好老人的住宿。同时,她立刻召集医务人员开会,动员大家为病人捐款捐物,自己带头捐。科室的医务人员都积极响应,大家你几百我几百,不到一会的功夫捐款就达到了几千元。第二天,大家又从家里带了一些全新或者半旧的衣服来捐给病人家属。到了吃饭时间,医生护士们都会主动的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带饭,给孩子冲奶粉,精心的照料着他们。疼子心切,虽然孩子已经脱离危险了,但孩子的奶奶还是担心孙子的病情,整天都是以泪洗脸,杨海玲是一边给孩子精心的治疗,一边又得照顾孩子,一边还得安慰家属,作为科室之主还得顾及自己的本职工作,长时间忙下来,杨海玲显得心力交瘁,力不从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终于康复出院了,此时,杨海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在告诉大家,这一切都值得!
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傍晚,科室的同事告诉杨海玲有个不会说话的青年男子在找他,背上海背着一个黑黑的油桶。一见到杨海玲,青年男子显然有点激动,嘴上不停的咿呀着拿笔在纸上写:你是杨医师吗?杨医师也在纸上写:是我,什么事?青年男子指指背上的油桶又写:我是你抢救的小孩的爸爸,谢谢你,这是我家自己榨的三斤茶油,送给你。善良的杨海玲心头一热,眼睛又湿润了,望着这个跑了三十多里山路来看他的青年男子,她感概万千。她明白,这是他们全家人的一片心意,虽然不是很贵重,但这情意就如同这桶茶油一样浓浓的满满的,如果不接受,这男子肯定是不同意的。杨海玲接着在纸上写道:好的,我收下了,你现在先到这里休息一下,等等我。杨海玲收下了,轻轻的三斤茶油对于平常人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可此时此刻杨海玲觉得是如此的沉重,仿佛提在手里的不是茶油而是一颗千斤重的巨石,压在她的心头,让她有点窒息,让她感动,是的,这份情意实在是太沉重了。她噙住眼泪,跑到医院里的小卖部里买了牛奶、淮山等给这个青年男子,反复的交代他以后不管有什么事一定要来找她,一定要好好的照顾孩子,临走时还不忘塞给他车费,让他坐车回家。送走这位男子,杨海玲眼前又浮现起了那个让她一直放心不下的小孩,她的心好像是被利器重重的锉了一下,生疼生疼的,她不忍心看世间疾苦,不忍心看着穷苦大众受苦受难。她就是这样一副菩萨心肠,不论贫穷富贵,不论亲疏她都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奉献着自己的无限爱,她愿意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终身,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她是人间的天使穿着圣洁的白衣,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把生命之光再次点燃,托起生命中冉冉升起的小太阳。
她是鲁迅心中的孺子牛,默默无闻无所图,奉献人生无限爱。
她是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吐尽心中万缕丝,织就锦绣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