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运动治疗
发表日期:2013-12-17

二十一病室   杨连菊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为我国头号杀手,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出血,缺血使组织得不到充分供氧和营养受影响的NC,因而坏死产生各种症状,脑血管破裂约占中风的20~30%,其他中风多为脑血管阻塞缺血所致。

一旦发生脑卒中,就面临着康复问题的出现,常见的康复问题有如下这些:

运动功能障碍:偏瘫。

感觉功能障碍:瘫痪肢体浅感觉(即痛、触温度觉)或深感觉(运动、位置、振动觉)障碍。

认知障碍: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失认症,失用症等。

言语障碍:失语症和构音障碍。

精神情绪障碍:抑郁症常见,颞叶(尤其左侧脑前部的梗死)最为明显。

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梳洗、如厕、穿衣等。针对脑卒中患者需首先给予病人进行康复评定,评定原则:24小时内、≤3天、此后一次/周,重复评定。

进行运动疗法原则:一旦病情平稳24~48小时后开始行康复活动和训练。在讲脑卒中各个时期康复运动疗法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脑卒中偏瘫功能六级评估(Brunstrom分级),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肌力分级,各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以及各关节运动肌肉参与情况,CNS损伤所表现的异常步态等。

Brunstrom分级:1级:无肌肉收缩,2级:出现联合反应,3级:出现共同运动,4级:开始出现分离运动,5级:分离运动更明显,6级:接近正常或基本正常。

肌张力分级: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时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均无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到终末端时有轻微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时1/2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阻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时在大部分ROM内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时在整个ROM内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肌张力中度增加,患肢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肌力分级(省略)关节正常活动范围(省略)

常见各肌肉无力表现:如:1、臀大肌无力,该肌为主要的髋关节伸肌和躯干稳定肌,无力时表现为挺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2、臀中肌无力,该肌在迈步相过程中起到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一侧无力时表现为夸张运动步态,两侧无力时表现为鸭步。3、髋关节屈肌无力:该肌在迈步相过程中起加速肌群作用,无力时表现为跛行。4、股四头肌麻痹:该肌为跨双关节肌,为髋关节屈肌和膝关节伸肌,活动始于迈步相末期以伸展小腿,站立相负重期达到高峰,无力时表现为反张状态。5、胫前肌无力:起控制踝关节的跖屈度,防止足前部拍击前面,胫前肌离心性收缩,无力时在行走中可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现象。6、腓肠肌无力:在站立相末期足产生蹬离动作,促使腿向前摆动的主要肌群,无力时表现步幅缩短,步态速度下降。

CNS损伤步态:1、偏瘫步态:见于脑卒中、脑外伤。2、剪刀步态:见于痉挛型脑瘫患儿。3、帕金森病步态:慌张步态。4、共济失调步态:醉汉步态,见于小脑或传导路受损。

脑卒中患者各时期的运动疗法:

急性期的运动疗法(发病后病情平稳2周以内)。

治疗目标:改善呼吸、吞咽、进食、躯体感知能力,保持大关节的活动,促进肌肉收缩,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能力,改善功能活动能力,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措施:1、正确姿势摆放:采取抗痉挛体位(仰卧位,健侧或患侧卧位),并预防肩胛带后撤、髋关节外旋。

2、早期床上活动:被动→自助→主动运动,这样避免“废用综合症”,如深V血栓形成,胃肠反流,吸入性肺炎,挛缩形成,压疮发生,N肌肉及心肺功能退化等。

3、体位变换预防压疮:(1)仰卧位与患侧卧位强化伸肌优势。(2)健侧卧位强化屈肌优势。

4、肢体被动运动,2次/日,30遍/次,每10遍休息1~3分钟,从大关节到小关节。

5、床上翻身:BoBath握手,双腿屈曲,左右摆动,顺势向一侧翻身,两侧均可进行。

6、桥式运动或半桥式运动:10次/日,3次/日。

7、卧~坐位:(1)双手手指交叉、双腿屈曲;(2)翻身向患侧,双腿置于床边;(3)抬头抬肩,健手支撑坐起,必要时康复师可一手协助扶肩,另一手压住床边病人的双腿坐起,也可从健侧翻身坐起。

8、避免不良st:如拽拉患侧上肢,患侧尽量避免输液。

9、低频N肌电促通器治疗或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

(二)痉挛期运动治疗:(3~5W或更长时间,相当于Brunstrom偏瘫功能3级)部分病人会出现明显痉挛。

治疗目标: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随意的独立运动。

措施:1、进一步平衡肌张力。

2、促进更多分离运动的出现。

3、加强对近端大肌群活动控制能力,并完成较复杂的生活活动能力。

4、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

(三)恢复期的运动治疗(Brunstrom3~5级):2~6个月行康复治疗最佳,6月~2年功能恢复缓慢。

措施:1、坐位训练:(1)翻身坐起训练。(2)坐位平衡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