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细菌培养室 汪文玉
血培养是把静脉穿刺获得的血液接种到一个或多个培养瓶或培养管中,用来发现、识别细菌或其它可培养分离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念珠菌属、霉菌属等),这些微生物存在于血液中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在病人的血液中检测出微生物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培养是目前诊断血液感染的最好方式,而要想得到准确的血培养结果来指导临床治疗,其中有几个关键步骤需要格外注意。根据美国CLSI标准,采血次数、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培养瓶被称为是确保血培养最佳检出率的4把“密匙”。正确的采血次数、充足的采血量、适当的采血时间和含树脂的培养瓶对于血培养检测结果都至关重要。
第一是最佳采血时机的掌握。为尽量获得阳性血培养结果,应在病人寒战或者体温刚刚开始升高时采血。一旦体温达到高峰,往往大部分细菌在血中已被清除了,会使培养阳性率降低。应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血;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最好在下次用药前采集。
第二是送检标本的量要足。用静脉穿刺获得的血量,成人和儿童不同。对于感染的儿童每毫升血液比成人有更多的微生物,一般静脉采血1ml-5ml用于血培养,当细菌浓度足够高时,血液少于1ml也足以检测菌血症。成人菌血症或败血症的血液中含菌量较少,所以采血量一定要足够,培养的标本量少于10ml不易培养出细菌,每瓶最低限量应是10ml血液,20ml-30ml最合适。
第三是血培养采集的次数。临床上有些医生尽管为患者进行了血培养,但通常仅送检1次,而成年患者如果只送检1次往往会导致所得的结果不够准确。有调查数据显示,送检1次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仅为65%,而两次送检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即可达80%,3次送检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更高达96%。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规定,每名患者应至少采集2份血培养标本,最好为3份(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血培养)。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最好在同一时间,在患者的不同解剖部位采集两份或两份以上标本。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对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集血培养作出了以下建议:
1. 怀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立即采集2或3份血培养标本,快速进行血培养。 2. 不明病源的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发热开始采集2或3份血培养。24h至36h后,估计温度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立即采集2份以上血培养标本。 3. 怀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血培养结果持续阴性,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便获得罕见的或苛养的微生物。 4. 感染性心内膜炎,对急性心内膜炎患者1h(2h内)采集3份血培养,如果所有结果24h后阴性,再采集3份血培养标本。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连续三天采集血培养,每天2份。
第四是如果患者在就诊之前已经使用了抗菌药,则应选择含树脂培养瓶进行操作,借以中和、吸附抗菌药物,提高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
第五是要注意标本采集时的无菌操作及采血后应立即送检。
目前有些医生因为考虑到血培养耗时长而放弃检查。事实上,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大部分病原菌可以在三天内检测出来。我科可以根据涂片染色先进行电话报告。
我院临床医生可以跟我科微生物检验人员积极沟通,提高血培养标本的送检质量,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