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时间护理在脑血管患者护理中的探
发表日期:2013-12-17

二十一病室   杨连菊

 

时间护理是探讨“择时护理”的学说「1」,是护理人员根据人体本身和疾病的节律变化的特点,针对病人心理、用药时间、生理变化等节律特点进行主动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一门新兴学科「2」。做好脑血管疾病的时间护理,在整个治疗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以人为本护理概念的体现,提高脑血管病人的护理水平,促进疾病的全面康复。

 

1.应用时间护理理论指导病情观察的探讨   脑血管患者的发病时间存在显著的昼夜周期变化规律。目前普遍认为一天中脑出血以00:00-12:00为高发段,脑血栓以00:00-06:00为高发段,午后为次高发段「3」。有研究显示,一年中脑出血发病多在冬春季节。脑栓塞发病多集中在冬季,而7、8月份又是一高峰发病期,这可能与夏季高热、出汗引起血液粘度增高有关「4」;另外夜间机体各脏器功能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午夜到清晨4时病人易发生病情变化及死亡「5」,这与以下因素有关「6」:(1)脑血管的病理状态在凌晨进一步加重;(2)夜间血压下降继发全脑低灌注,导致严重的脑血流减少,使凌晨容易发生病情突然恶化;(3)由于NH, N递质调节等内环境的变化,清晨抗体应激能力降低,防卫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病情恶化。根据脑血管患者发病与死亡的时间规律性,为脑血管患者的时间护理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从而提示我们应根据此时间规律加强巡视病人,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尽早发现脑血管病复发先兆,并及时处理,为抢救治疗赢得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2.应用时间护理理论指导体温监测的探讨    中枢性高热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脑血管患者一旦形成中枢性高热,可使脑水肿加剧,脑细胞受损加重,颅内压增高,可进一步加重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有实验证明,温度下降1摄氏度,脑血管流量减少6-7%,脑氧代谢率可降低5.5%「7」。因此,及时准确的反应体温变化情况,有利于减轻脑损害。故脑血管患者的体温监测很重要,根据人体体温的生理变化规律,观察体温的变化。人体体温的生理变化规律是一日中在13:00-18:00最高,02:00-06:00最低,24小时内有1摄氏度的变化。在观察记录体温时,熟知这一生理变化规律,注意时间上的选择与安排,以便真实地了解病人的体温及体温变化情况。以免在体温变化的波谷中测量而贻误诊断,临床上在使用冰袋冷敷时,应放于血管丰富处,每次时间不超过20分钟,以免局部冻伤;使用冰帽降温时,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3天后撤除,减轻脑耗氧量。值得注意的是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小时1.5-2摄氏度为宜,以免因降温过快而出现寒颤,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采取降温措施后30分钟测体温观察效果,保持降温过程的连续性,不可随意间断,不能盲目停止,以防止体温下降后再度升高。

 

3.应用时间护理理论指导血压监测的探讨    脑血管病人病情危重且变化快,特别是高血压脑出血、脑梗塞病人监测血压特别重要,一般来说,正常人血压02:00-03:00处于低谷,以后呈上升倾向。早晨起床后迅速上升,在08:00-09:00达第一个峰值。白天基本上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17:00-18:00可略高些,此为第二峰值。从18:00起开始缓慢下降。所以人的动态血压波动曲线常呈“双峰一谷”「8」。故护理人员在观察血压时,在时间上应结合患者血压变化的峰谷值规律,在07:00-08:00、12:00-13:00、16:00-18:00和晚上睡前测量比较合适「9」,也应结合血压值的高低,一般使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3.3KPa为宜。

 

4.应用时间护理理论指导血糖监测的探讨   脑血管病血糖升高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现象,血糖在脑出血、脑梗死等应激反应后即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渐降至正常范围。对血糖的监测有助于了解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估计病人的预后与转归。病人入院时监测一次血糖,以便指导临床用药,由于血糖变化受饮食影响较大,所以血糖监测时间宜选择在三餐前,餐后两小时、睡前血糖,对部分病人还须监测夜间02:00-03:00血糖,了解有无低血糖。监测血糖最好是固定时间,饮食宜恒定,那么不同天的血糖变化就有可比性,这样才能准确反映出血糖24小时的变化情况。但是对糖尿病性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病情不稳定等特殊病人,应随时监测血糖。同时也应了解病人平时基础血糖值,是否有营养支持或其他高糖液体输入。

 

5.应用时间护理理论指导饮食的探讨    脑血管病患者多有高血压,由于血压生物节律的低谷期在夜间。进食时间过晚会增加胃肠耗氧,诱发心衰,故患者晚餐宜在17:30左右,餐量相对减少,为平时餐量的70-80%,进食低热量、低盐、低脂、高植物或水生物蛋白饮食,对脑梗塞患者睡前或晨起应饮白开水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滞度,预防再发。晨起饮水对脑血管病患者还具有促进肠蠕动,通利大便作用,护理人员应据此抓住时机,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床上排便「10」。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于发病3-4天后生命体征平稳,无颅内压增高及严重上消化道出血,昏迷病人可给予鼻饲饮食,每日从胃管给予营养素6-8 餐,保证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鼻饲后30分钟内不能搬动病人。

 

6.应用时间护理理论指导体位的探讨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48小时内应绝对保持安静,避免搬动,以免加重脑出血。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脑梗塞患者起病后取平卧位,以保证脑部有效血液供应,夜间起床动作宜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而引起脑血管意外。

 

7.应用时间护理理论指导给药的探讨   药物治疗及一些辅助治疗,应根据药效、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的毒性和药物的时间节律及不同个体差异、起病时间,选择最佳用药时间。脑血管病人的药物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护胃,适时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细胞代谢。根据人体一天中血压“双峰一谷”的变化规律,在血压波动高峰前给药,短效制剂以晨起(06:00左右)及午睡后(14:00左右)服用为宜,长效制剂宜在晨起前(06:00)服用,午后(14:00)给药,硝普钠降压需用输液泵24小时维持给药,并注意蓄积中毒的发生。脑水肿常发生于起病后2-4天,采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要求250毫升在15-30分钟内全部注入静脉)及速尿20-40毫克静注,与甘露醇交替使用。脑疝形成时20%甘露醇250毫升加压静滴或静脉推注。应激性溃疡多发生在起病后6-24小时,根据患者临床情况指导护胃药物的应用,可采用韦迪40毫克或西米替叮0.4克Q8H静滴。值得注意的是,急性期不可多用高渗或等渗葡萄糖注射液,以免加重脑损害。

 

8.应用时间护理理论指导患者心理护理与睡眠的探讨   据文献报道:人体19:00-21:00是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生物学家研究指出人体每天09:00-11:00,16:00-17:00,19:00-21:00为精神提高的时间区,表现为精神欣快,喜欢与人接触,乐意回答和提出问题。所以在该时间段为患者行心理护理能起到最佳效果。根据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从04:00-05:00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地球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