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主办 今日天气查询 返回首页 | 新浪微博 | 手机版 | 党务公开网 | 电子院报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医院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娄底市中心医院>> 医院文化>> 文学天地>>正文内容
看见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5日

 

宣传拓展部 董昉

柴静在她的新作《看见》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于是,这本书给了我惊喜和共鸣。想来,我从事医院宣传工作以来所记录的人和事,也是如此,细小如微尘,却印在我心中。他们是鲜活的,尽管有些人的生命已经逝去。

2009年底,我调入娄底市中心医院宣传拓展部工作,在这里我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有了较好的对接。

宣传拓展部可以说是医院的“喉舌”,医院的声音从这里发出,医院的形象在这里打造。主任曾说:“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医院宣传工作也是如此。”医院中的美无需刻意,只需用心发现。

记得那是四年前一个深冬的夜晚,我刚接触医院工作,主任就安排我和同事去肝胆外科,该科刚刚成功救治了一个危重症病人。第一次接触厚厚的病例和不善言辞的医生,我感到棘手。医生是没有时间跟你拉家常的,救死扶伤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我和同事将病例翻了几遍,希望能从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2个小时后,除了记录几处生硬的医学术语,我们别无所获。后来,我才意识到我们的方向错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施救者和被救者,而不仅仅是还原救治过程。为什么医生不愿跟我们多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此沟通很难。为什么难?因为我们不专业。是的,采访前做好素材收集和基本情况的了解不是新闻学教材中反复提到的么。采访医生不是让他们给我们上科普课。从那以后,但凡接到新闻线索,我都会在网上搜集资料,翻阅家中的医学教材,甚至是相关医学论文。有人说:“久病成医”。而在我看来,成医的另一种办法就是关注医学动态,关注临床一线。

四年来,在院领导和科主任的指导下,我几乎跑遍了医院全部临床科室,接触了上至教授级别下至实习学生的医护人员,所采写的《给别人希望,让自己永恒》、《医生,请让她满了76岁再走!》、《发丝导管巧摘颅内炸弹》等涉及医疗技术、社会公益等方面的文章见诸报端。

《给别人希望,让自己永恒》写的是16岁少女成媛妮意外受伤,诊断为“脑死亡”后家人毅然捐献器官的故事。当照相机拍下最后一个镜头时,我也跟着医生护士一起默哀。在媛妮的遗体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我伤心的哭了。本以为我会害怕手术现场,但亲眼目睹整个过程后才发现所谓的恐惧在媛妮的善举前微不足道。尽管我与媛妮素不相识,但我陪着她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这也成为我的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在采写《医生,请让她满了76岁再走!》这篇文章时,一病室护士长朱文君说着说着就哭了,她的眼泪让我为之动容。她说:“老人走的时候,科室里很多护士都哭了,朝夕相处四个月的老人就如同自己的奶奶一样。”我相信她和她的姐妹们流下的眼泪都是真实的,我也相信尽管在医患矛盾突出激烈的当下也有温暖和谐。冷漠、仇视、甚至杀戮绝非偶然,也不是主流,沟壑可以填满,我们依然要相信人间真情。

2012年的除夕,是我在娄底度过的第三个除夕。那天夜里,我和同事分工采访拍摄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当晚,医院还有900余名医护人员奋斗在临床一线。我选取了十四病室(骨科)、十八病室(心内科)和手术室三个科室,分别撰写了《坚守,只为生命之花更加绚丽》一文中“数字里的沉重”、“第五个春节晚班,希望一切平安”、“无影灯下天使情”等三个片段。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知道年轻的十四病室主任伍旭辉在春节期间曾创下一天13台手术的记录;我不会了解到十八病室副主任梁志忠冷峻的面孔下还隐藏着一颗柔软、细腻的心;我不会知道手术室那群可爱的白衣天使们从来没有节假日概念,春节期间反而更多人值班。2012年的除夕夜,从医院回到家已经将近12点,窗外炮竹声声,而我只是静静地坐在电脑前,记录下这群普通人的平凡工作。

老公曾问我,来医院工作四年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我用双眼去探寻每一个感人故事的细节,我用心去体会鲜活生动、五味杂陈的人生。

用更多的“看见”去抚慰不安的思想,在一次又一次“看见”中,沉淀、成长。

 

·上一篇:天使颂
·下一篇:小 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