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主办 今日天气查询 返回首页 | 新浪微博 | 手机版 | 党务公开网 | 电子院报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医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娄底市中心医院>>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正文内容

致敬,幕后的追梦“天使”

致敬,幕后的追梦“天使”

作者:记者:王星 通讯员:董昉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0日

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锦旗与感谢信。在医院,有这样一个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科室。它默默无闻,不被患者知道,不被公众关注,却承担着医院各临床科室所有重复使用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安全。它就是被誉为医院“肝脏”的消毒供应中心。  

日前,记者走进娄底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去了解、感受这群幕后天使的工作点滴。

 “全副武装”上阵  每天消毒逾万件医疗器械

从娄底市中心医院住院部A区大厅往里走,通过一个不起眼的连廊通道,就到了偏安一隅的消毒供应中心。早上7:50,还没到上班时间,医护人员已经推着满满一车从手术室回收的医疗器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进门,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就递来鞋套、衣服和帽子。“为了防止将外面的尘土、细菌带进来,所有的外来人员都必须更衣、着帽才能进入工作区。”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主任护师袁湘娥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消毒供应中心按照功能划分为生活区、清洗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从长长的员工风采走廊进入清洗去污区,映入眼帘的是几张光滑的不锈钢台面、一长列清洗水槽和五花八门的清洗消毒设备,台面上摆着的种类繁多的专科器械让人目不暇接。工作人员专注地忙碌着,戴着无菌帽、口罩、防护面罩,穿着防护衣、防水鞋“全副武装”上阵。宽敞明亮的工作区,只有哗哗的水流声和洗刷声。

护士谢雪红动作熟练地拿起七八把手术钳,钳口一律朝前,锋利的刀口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寒光凛凛。谢雪红拿着刷子在刀口上游刃有余地清洗起来,让人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像钳子、剪刀这样的医疗器械,清洗时必须最大化地打开,才能保证去污彻底,不留死角……”谢雪红一边清洗,一边向记者介绍。

 

消毒供应中心每天消毒逾万件医疗器械

 

32岁的谢雪红在消毒供应中心已经上班5年了。五年来,每天经她的手清洗过的手术钳有好几百把。“我们这里就是家务清洗的‘加强版’,只是等级提升了N倍。”谢雪红笑着告诉记者,同样是洗涮,但这里清洗步骤更加繁琐,一个简单的小手术使用的器械都要被拆成十余件进行清洗;使用的清洗酶比家里用的洗衣粉、清洁剂昂贵多了,水也是经系统处理过的纯水,充分保证清洗的器械不会留下白斑。

“腹腔镜”是手术器械中的“大咖”,主管护师李生辉正小心翼翼地将它的关节、管腔等一一拆卸,用高压水枪、气枪将管腔彻底冲洗干净后,再用毛刷细细刷洗。许多器械清洗起来都有特定的程序,对水压、器械保护用具有特殊的要求,而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各种精密器材层出不穷,清洗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娄底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每天有90余台手术,其中微创手术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微创手术中用到的器材,管腔结构非常复杂,清洗起来更加费时费力。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器械损坏。“看起来不起眼的一个器械,造价也许就是二三十万甚至上百万,我们手里拿着的,都是沉甸甸的‘金子’。”

在墙面上,记者看到一张软镜清洗流程图,从交接、清洗到包装,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具体细化到每个环节使用物品的规格、型号及动作标准。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最彻底的清洗消毒。

采访中,各种手术器械包被源源不断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每个器械完整地进行一次清洗、消毒、灭菌,一般需要4个小时左右。大家每天经手的医疗器械,有近万件。”袁湘娥说,小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一点瑕疵,就算是一把小小的止血钳,也许手术过程中用一下才几秒钟,可它从污到洁,都要经过回收、分检、清洗、消毒、干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发放1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遵循工作规范与流程,花上四五个小时,才能重新回到医护人员手中。

 

10道工序后,手术器械才能重新回到医护人员手中

 

“冰火两重天”作业  幕后“天使”辛苦不为人知

医疗器械在完成了清洗、消毒后,就来到了检查包装灭菌区。在这里,大家对清洗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检查、保养、分类、打包、灭菌。

进入检查包装灭菌区时,工作人员再次要求记者换上了双重鞋套,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区域的洁净度。走进检查包装灭菌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医疗器械从灭菌器出来后,记者站在旁边都能感受到滚烫的温度,“离远一点,小心被蒸汽烫伤。”袁湘娥提醒记者。

在消毒供应中心上班,不仅考验腿力、眼力还考验抗热、抗冻能力。在这里,空调送出来的习习凉风永远战胜不了高温灭菌器散发出来的滚滚热浪。尽管室温始终要控制在25℃以下,但即便是在酷暑夏季,大家都必须“全副武装”,器械洗刷、搬上搬下,这些都是体力活,一天下来全身都湿漉漉的。

在检查包装灭菌区,操作台一字排开,闪耀着锃亮的光。护士李海燕正在熟练地对每件器械、器具及物品进行检查、核对。核查后,将手术器械有序地摆放在圆盘里,依次按器械处理原则进行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一旁的操作台上,王玮珏正在有条不紊地组装骨科手术器械,上百个零件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箱子,沟槽、孔洞、缝凹、轴节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么多器械,不会放错吗?”“这些器械早就谙熟于心,现在都是下意识的反射动作了。”王玮珏幽默地说道。

王玮珏是消毒供应中心35名员工中仅有的8名男员工之一。2016年,王玮珏分配到消毒供应中心。血气方刚的他,也曾经郁闷了好一阵,“我一个大小伙子,每天跟着大家一起洗洗涮涮,心里有点迈不去那个槛。可慢慢地,当我真正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时,我才明白这个岗位的重要,因为我们经手的每一件器械,都与临床病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走过了心理低谷期的王玮珏在师父李艳辉的“传帮带”下,迅速成长为消毒供应中心的骨干力量。

 

王玮珏正在检查组装骨科手术器械

 

怀孕四个多月的“90后”护士胡慧中每隔一段时间分都会直起腰抖抖腿,“消毒供应中心就是一个巨大的‘医工厂’,大家都是流水线操作,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必不可少。为了保障器械的循环使用,大家常常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忙起来连喝水或上厕所都无暇顾及。现在怀孕了,身体变得‘娇气’了,要不时放松一下。”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每种器械对温度和压力的耐受性都不一样,需要严格分类;成千上百种的灭菌包,要一一熟记包内的所有内容及器械功能;不同的包装方式,会导致每件器械不同的灭菌效果,需要知晓正确的包装方式……每一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每一天都是不同的体验。

“在我们这里久了,记性会越来越好,身材会越来越好,体能也会越来越好,最后女人成为汉子,男人成为金刚。”袁湘娥打趣地说道。的确,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饱和度高,每天要记、要背的东西多,需要体力的地方更多。清洗、装配、打包、装载、卸载,每一样都是力气活,特别是有的外来器械重达几十公斤,需要两个人卯足了劲才能搬得动。每天早上8:00以前,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提前到病房开始工作,每天不同班次的工作人员,一直要忙到24:00。遇到应急情况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每天去病房、手术室接收、发放各种器械达数十次以上。一天下来,基本没有能停的时候,而且感染风险、高温烫伤、利器挫伤、脊椎病、腰椎病等这些职业伤害会时不时找上大家。

筑好“防火墙” 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检查包装灭菌区的另一面就是无菌物品存放区。记者走进存放区,只见偌大的空间里摆放着一排排高大的不锈钢“货架”,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包装严密的无菌包。

在无菌物品存放区的右侧,有一座小型的电梯。袁湘娥介绍,这是物梯,可以把灭菌后的器械包直接送达手术室,这样做不仅极大提高了运送效率,节省了人力,而且还避免了运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

袁湘娥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对医疗器械消毒的印象也许还停留在铝盒中熏蒸消毒的针头,或是用酒精消毒的各种器材。但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在医院工作24年的袁湘娥亲眼见证了这门学问的发展,也见证了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壮大。“以前是分散式管理模式,各个科室负责自己使用的器械清洗消毒,现在是集中管理模式,所有的器械从回收清洗到发放,都由消毒供应中心来承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作为我市医疗卫生机构“领头羊”的娄底市中心医院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视。早在2008年,医院住院部A区工程启动时,就把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纳入到了整体规划中。后来,医院按照省内一流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设标准,斥巨资建立了设备现代化、管理专业化、操作规范化、流程标准化的消毒供应中心。

2014年,娄底市中心医院供应室更名为消毒供应中心,搬入新址。中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医疗仪器清洗、消毒、灭菌设备设施条件。消毒供应中心投入使用后,严格按照国家的消毒供应行业标准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作业,满足了全院各临床科室所有无菌器械、物品的消毒供应需求,结束了各科室自行消毒、代消毒的历史。

在消毒供应中心,每一把器械、每一个包裹、每一件物品都与病人的安危息息相关,与全院的医疗质量安全环环相扣。为了从源头上防范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消毒供应中心每年选派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每月进行业务培训考核,更好地筑起医疗安全的“防火墙”,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消毒供应中心自成立以来,确保每一个消毒灭菌包、每一把器械合格率100%,确保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质量事故。

 

记者手记:

在冰冷的器械中摸出生命的温度

偏安一隅,干的是“粗活”,身处的是“被遗忘的角落”。

清晨,推着沉重的回收车去往各个病房和手术室,清点充满患者血渍、体液的器械,再推回科室清洗、消毒、灭菌,金属器械的相互碰撞,是一天紧张工作的合奏曲。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也是一支高度能“忍”的队伍。每天,不是在充斥着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清洗剂和隆隆噪音的去污间里低头清洗器械,就是在闷热的包装台上打包、搬运器械,或是在灭菌器前消毒、灭菌,在通往各科室的道路上运送器械……没有手术成功后的成就感,也看不到病人治愈后的笑脸,每天面对的只有冷冰冰的器械。日复一日,与清洗剂为伴,与噪音相随,与腾腾蒸汽相依,周而复始地做着重复繁琐的工作。年复一年,青春在封闭的空间里流逝,能够坚定自己前行的力量,除了对职业的信仰,对生命的敬重,别无其它。

岗位平凡,职责伟大,慎独精神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只为尽心尽力地守护生命、捍卫健康。这群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在冰冷的器械里摸出了生命的温度,在寂静的角落里,散发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