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主办 今日天气查询 返回首页 | 新浪微博 | 手机版 | 党务公开网 | 电子院报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医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娄底市中心医院>>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正文内容

一种风气的形成

作者:贺威 董昉 周慧 段必杨 肖同权 朱菲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4日

 

——娄底市中心医院优秀员工群体剪影

 

(湖南日报讯)近年来,娄底市中心医院大力倡导“为民精神”,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医务人员群体。他们和胡卫民医生一道,成为了医院闪亮的名片,成为了患者的知心人。

 

 

曾宪华:创造奇迹的人

 

贺威 董昉

 

三甲医院设备维修成本正常标准为8%,而娄底市中心医院设备维修成本却在1.66%。由于这个差距,娄底市中心医院累计已节约维修成本4000多万元。创造这个奇迹,该院设备维修科科长曾宪华功不可没。

  

曾宪华在调试设备

 

“一切机器故障都是纸老虎。”

1999年,曾宪华从医院基建科调入设备科任副科长兼采购员。曾宪华眼见当时的医院医疗设备相对陈旧,设备维修水平也不高,维修成本较大,于是毅然放弃“采购员”这个大多数人心中的“肥差”,一心一意扑到设备维修工作上。

医院大大小小的医疗设备、办公设备不下3000台(件),曾宪华只要有时间,就带着一帮徒弟跟这些器械泡在一起,研究安装图纸、琢磨工作原理、模拟故障现场、反复演练维修步骤。尽管曾宪华在部队打下了扎实的维修基础,但医疗设备更新较快,维修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新的难题。“一切机器故障都是纸老虎!”曾宪华坚定地说,“任何技术难题,只要舍得动脑筋、花时间,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记得有一次,放射科CRAP板提取系统出现故障,尽管该设备买了技术保修,厂家先后派出3名工程师,维修了不下8次,却仍没能解决问题。下班后的曾宪华顾不上休息,背上近40斤的工具包,径直来到放射科,关起门来,潜心研究AP板提取系统。他默默不语、茶饭不思,仔细观察、逐一排查故障,连最小的插接元器件都不放过,直到深夜12点,终于查出了故障原因,经过数分钟的调试后CR开机正常工作。此时的曾宪华望着窗外繁星点点,仿佛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花2元钱解决12.8万元的问题。”

出身贫寒的曾宪华从小就深知生活的艰辛,质朴勤劳的父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他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宪华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多次阅读《雷锋日记》,他对日记中这样一段话记忆犹新:“我从小受的苦,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部队首长经常教育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是背叛。我们的国家不富裕,还有困难,一定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我每花一分钱都很自然地联想起过去的生活,告诫自己不能忘本。”

20108月,放射科DR(数字化X线片)主控制板坏了,厂商工程师说损坏的贴片元件极不能维修只能更换,重新购买需要12.8万元。曾宪华不忍心增加医院设备维修成本,他向工程师借来设备图纸自己排查故障。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曾宪华豆大的汗珠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汗水浸湿了后背,他沉着、冷静地排查着一个又一个零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终于发现是主控制板中一个限流电阻出现问题,仅仅花了2元钱更换了新的限流电阻,DR就正常工作起来,直到现在也未出现问题。厂商工程师听闻此事后,连连称赞曾宪华:“师傅,您太了不起了,真没有想到您只花了2元钱就解决了12.8万元的问题,我们自愧不如啊!”

 

“厉行节约,是一辈子的美德!”

十五年来,曾宪华的执着与勤俭,为医院节约维修成本近4000余万元,将医院设备维修成本控制在1.66%,远远低于三甲医院维修成本8%的标准,使娄底市中心医院的维修成本率在全省其他地市同级医院中最低。

曾宪华在设备采购和维修中始终坚持物美价廉、品质优先、货比三家的原则,最大限度维护医院经济利益。医院16排螺旋CT厂家报价678万元,最终523万元成交;彩色B超厂家报价240万元,最终181万元成交……近四年来共计采购各类医疗设备100余台件,为医院节约资金近1000余万元。医院低值耗材的年用量成本也大幅降低,胶片由原来的21/张、16/张分别降到现在的19.4/张、14/张,一次性注射器平均降低了0.08/个。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国家如此,医院亦如此。曾宪华说:“你看不到我,我却从未远离过你。”在医院设备采购维修管理工作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十五年来,曾宪华这位无名英雄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和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一样令人尊敬。为了病人身体健康,他竭尽全力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转;为了医院持续发展,他无时无刻不从细微处节约维修成本。当患者们感受高、精、尖仪器带来高效、优质的诊断治疗时,当医院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时,人们不该忘记,这一切的背后,站着一个质朴勤勉的汉子——曾宪华。

 

 

 

胡跃春:爱心,飞越国界

 

贺威 周慧

 

胡跃春是娄底市中心医院功能科教研室副主任、放射科主医师、娄底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5月被选派至津巴布韦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在执行援外任务期间,胡跃春不畏困难,积极奉献,在队员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为树立中国医疗队良好对外形象作出了积极贡献,原本定期为两年的援外任务延长至2年零8个月。

 

 

胡跃春在指导非洲医生

 

“中国专家,好样的!”

在津巴布韦工作期间,胡跃春同时负责其首都哈拉雷市两所国立医院的放射工作。在医院里,胡跃春放下专家架子,积极学习当地文化和语言,和当地医师共同参加值班,由于津巴布韦长期以来缺少放射诊断医生,尤其是在CTMRI方面,因缺乏医生,这两项检查基本停止。胡跃春到医院后,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把放射科的各项检查都开展了起来,大大提高了诊断水平,降低了疾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在执行援外任务期间,胡跃春除了要一个人承担两家国立医院的放射诊断任务外,他还承担了包括疑难病例会诊、出国人员胸片体检以及警察局指定骨龄测定工作。当地人听说中国专家来了,不惜跑几百公里路找他看片子,为了满足当地的医疗需求,胡跃春只好连续不间断地工作,认真仔细的对待每一个病人和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在200810月份至20095月份,因经济原因,津巴布韦本国部分医务人员罢工基本没来上班,只有中国医疗队的医生和古巴医生仍坚守岗位,胡跃春更是不辞辛苦,加班加点,每次都能顺利漂亮地完成任务,并且纠正了古巴医生的几次错误诊断,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当地医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称赞,树立了中国专家的良好形象。

 

爱心,不分国度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自从学医开始,胡跃春就将这句名言铭记在心。

今年6月份,一位神经内科的危重病人,在进行磁共振检查后仍无法确诊是脑梗塞还是脑出血,不能确诊就无法进行准确的治疗。胡跃春马上请教带过他的老师和专家,组织讨论,查阅资料,并主动联系患者进行CT检查,经过大家的积极努力,最终得到确诊,为病人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爱,是胡跃春人生的主题词。选择从医就是选择了奉献和付出。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个下午,他接诊一位患有肺结核病的老乡,由于家境贫寒一直都舍不得到大医院就诊,为这位病人做完检查,天已经黑了下来,病人没有回去的车子了,口袋里的钱也所剩无几。看着病人虚弱无助的样子,胡跃春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他把病人带到了自己的单身宿舍,为他在食堂打了饭菜,把床让给了他,自己却和同事挤了一晚。第二天又带这位病人开了药,并替他垫付了医药费。这只是他一个并不相识的老乡,他却能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这种举动让人为之动容。

2008 5月12,四川汶川,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正在非洲的胡跃春通过电视看到地震情况后,流下了眼泪,悲痛不止,为此特意将自己刚发的100美元的生活费捐给了汶川人民。

津巴布韦人均寿命仅36岁,艾滋病的蔓延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刚到津巴布韦不久,胡跃春来到了一家津巴布韦福利院。福利院大多是病残婴儿,其中艾滋病孤儿居多。由于福利院财力不足,人手少,医疗条件也跟不上,让本就失去父母的孤儿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导致病残孤儿的死亡率相当高。看到这一切,胡跃春心里很不好受。从此,胡跃春基本上每周去一次,每次都给孩子们带些食物、药品、生活用品等,有机会就给他们做检查,不分国度,不论亲疏地奉献着自己的无限仁爱。

 

执着,是因为爱

“我热爱我的工作,它可以为病人解除病痛,它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患者的健康是我永恒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胡跃春带着一丝自豪深情地说道。

回国后的胡跃春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原来的岗位上,现在主要负责3.0T磁共振和CT的诊断工作,由于诊断量的不断增大,胡跃春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有增无减,拖班和加班对于他来说是常事,对于这一切胡跃春都无怨无悔。

“我们的工作是很辛苦,有时还要饱受病人不理解的委屈,但只要大家明白,医生是人民的健康卫士,吃苦耐劳、忠于奉献是这个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只要大家都热爱着这份既平凡又伟大的工作,便会为自己的选择勇往直前,无怨无悔。”这就是胡跃春,一份执着,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医院急诊科,是搏击死神最激烈的战场。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为危急中的患者撑开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娄底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文华,已在医疗急救一线连续工作11年。

近年来,娄底市中心医院大力倡导“为民精神”,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医务人员群体。他们和胡卫民医生一道,成为了医院闪亮的名片,成为了患者的知心人

 

 

 

李文华:乐做“生命保护神”

 

段必杨 肖同权

 

医院急诊科,是搏击死神最激烈的战场。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为危急中的患者撑开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娄底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文华,已在医疗急救一线连续工作11年。

 

 

李文华在街头向群众演示现场急救

 

长年战斗在急诊一线

李文华1991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 20041月,刚从中山大学附一医院进修完心血管内科及重症医学回来,并曾经在急诊科工作过三年的李文华被任命为急诊科副主任。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几乎日夜奋战在科室。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危重病人抢救时,必须在入院两小时内完善上级医生查房记录,而当时科室人员十分紧张,李文华只好把全年的二线班都扛在自己的肩上,中午和晚上经常接到电话。为了不影响家人的休息,李文华索性就把科室当成了家,饿了渴了就在科室吃盒饭,累了困了就在旁边的长板凳上躺一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李文华就快速熟悉了急诊工作。经过各方努力,科室也发生了可喜变化,急救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并相对固定了;急诊科经改扩建后环境明显改观,布局更合理,能满足急诊需求了;通过增设急诊监护室,购置应有的急救设备,增加抢救单元,满足了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需要。同时,针对急诊医疗风险高、年轻医生多的情况,李文华加大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积极开展各种新技术、新项目。

 

从死亡线上拉回的生命

在急诊科工作的3000个日日夜夜,李文华已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记不清抢救了多少个危重病人,他与病魔作战,让死神与他的病人擦肩而过……

有一次,市文化局一位干部在参加篮球比赛时,突然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胸闷、气促、乏力,被紧急送往娄底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经诊断为心肌梗塞。治疗中患者突发昏迷、全身抽搐、血压无法测出、心电监护示室颤,正在晚间查房的李文华发现后,立即带领科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先后予以除颤、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奋力抢救,患者的病情才渐渐稳定,脱离危险后,李文华又给予其超常规的溶栓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避免了日后进行心脏支架植入和冠脉搭桥手术的痛苦。目前,这位干部身体状况一直很好,他对李文华主任充满了无限的感激,逢人就说,李主任不仅让他保住了生命,而且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了很多的经济负担,李主任是他的救命恩人啊。

自从担任急诊科主任以后,每年三十、初一,为了让和他一样辛苦的同事能过个安稳的节日,李文华都坚持自己上班。2011年大年初一夜里,一位30多岁左右的小伙子被紧急送到急诊科抢救,其脸色苍白,呼吸微弱,血压几乎无法测到,解大量的鲜血便,生命危在旦夕。值班医生打电话给刚刚才下班的李文华。李文华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科室。因张某失血很多,必须大量输注血液补充血容量才能抢救患者的生命。当时正值血荒,为了尽快争取到血源全力抢救张某的生命,李文华亲自陪同患者家属到血站争取血液。由于抢救及时,患者成功获救,家属万分感谢,硬要塞给李文华红包,被其婉言拒绝,他的脸上露出淡定的笑容:“抢救病人是我的工作职责,你们用不着客气!” 

“我热爱这份工作”

是什么样的毅力支撑他在急诊一线连续11年奋战?李文华说:“因为我热爱这份工作,每抢救成功一位病人,我就感到特别快乐和欣慰!”

李文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爱”的真谛。现在的李文华不仅是急诊科主任,还兼任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民盟娄底市委医院支部主委。

急诊科有一个特点,经常会遇到一些“三无”流浪人员,面对这类病人,李文华都一视同仁,全力救治。2007年的一天,急诊科接到110送来的一名昏迷老人,又是一名“三无”患者,老人经过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可是病人来自哪里不知道,谁来照顾他呢?李文华带领科室的医生护士为老人送去一日三餐,还为老人擦洗了身子,换上了科里医生拿来的衣服。直到三天后,才联系到老人的家人。看着老人平安地回家,李文华的心里感到特别的欣慰。

急诊室的工作永远那么忙碌,李文华的脚步也始终那么匆忙,呜呜……随着120急救车的警笛声由远而近,乐做百姓“生命保护神”的李文华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踏着急促而稳健的步伐,去迎接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王霞:平凡的天使

 

段必杨 朱菲

 

“我愿做一名默默的耕耘者。也许我一辈子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但我却能尽力完善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用心呵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说这话的,是娄底市中心医院28病室(骨科)护士长王霞。

 

 

  王霞在为患者洗头

 

“生命不分贵贱,对待任何病人都要像对自己亲人一样用心呵护,不求回报。”

20102月的一天,娄底市中心医院14病室骨科收到市救助站送来的一个患有双足坏疽的流浪汉。流浪汉刚入院时,蓬头垢面,浑身脏臭,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他那双腐烂坏死得如同乌碳一般的双脚,流着稠稠的黄脓,散发着腐肉的恶臭,熏得整个科室的人都要窒息。时任14病室护理组长的王霞暂时将病人放在走廊上,打来一盆盆热水,亲自一遍遍地给他泡脚、搓泥,清洗伤口、仔细包扎;紧接着,她又带着护士姐妹们为病人理发、擦澡、剪指甲;天气寒冷,见病人的衣衫破烂无法再穿,她回家拿了一大堆家人的衣服给病人换上;为保证病人营养,她报告科室,发动大家为病人捐伙食费,并自己带头捐。

然而,这个神智不清的病人似乎并不领情。起初,病人抗拒治疗,拒绝吃药,王霞就把药碾碎了放在饭菜中,一口口喂他吃;病人自己拔输液管,王霞就重新给他扎上,边哄边做病人思想工作;病人故意在身上大小便刁难她,王霞不愠不恼。在王霞和其他护士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的病情逐渐康复,充满敌意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友善的微笑。

身旁的病友看了深受感动,由衷感叹:“你们对他真是比亲人还好啊!”

 

“一根根管道只能维持生命,但我们可以在他们血液中注入生命的希望。”

2008年的一个晚上,救护车尖锐的呼啸声划破漆黑的夜空,一位浑身是血、全身多处骨折的车祸病人被紧急送进了急诊科。一阵阵匆忙的脚步、一次次急促的呼吸、病人家属一阵阵焦躁的吼叫、医护人员一句句紧急的对话,彻底打破了夜的寂静。在经过紧急处置和手术抢救后,病人病情相对平稳,被送进14病室骨科治疗。看着病床上的妻子全身裹满了石膏和绷带,一动不能动,病人的丈夫老陈的心就像被针扎一般难受。爱人的病情到底怎么样?伤得这么重能治好吗?太多的疑问在老陈脑子里打转,太多的问题他不敢想却又不得不想。质疑治疗方法、生怕被医护人员“冷落”,老陈变得烦躁不安又敏感多疑,对照顾妻子的护士百般挑刺、出口伤人。第二天一大早,身为责任护士的王霞知情后,针对病人家属的心理特点,第一时间找到病人家属,耐心讲解病情,为病人及家属加油鼓气;接着,为病人认真做起了生活护理,接大小便、按摩、换洗擦浴……不到两小时一次,用实际行动打消病人家属的疑虑。由于病人四肢和骨盆都骨折了,每次护理都要和四、五名护士一起将病人水平抬起,几十分钟下来,几个人都汗流浃背……每次护理完毕,王霞都不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再三叮嘱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作为护士,我们不仅仅要给病人打针、发药、护理,更要从生活和思想上关心他、鼓励他,让他树立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心和决心。”“这一根根管道只能维持生命,但是我们可以在他们血液中注入生命的希望!我相信,只要用爱心和真情与患者沟通,医患之间的冰雪终将融化,医患关系和谐的春天必将到来。”王霞说。

 

“把病人放在心里,就有做不完的事。”

每次看到王霞,她都是面带微笑,脚带小跑,在病房间来回奔波,穿梭忙碌。问她问题、找她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而她不管工作多忙,无论身体多累,对病人都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语言亲切、态度和蔼。面对消极的病人,她总是耐心开导,帮助病人甩掉思想包袱;病人有什么困难,她尽量想办法帮忙解决;下班时间到了,她也不急着交班,还要再巡视一下病房,看看病人病情有没有异常,问问病人家属有没有遵医嘱照顾病人……加班已经成为她的常态,科里有事随叫随到,不分上下班,不论日昼夜,不管节假日,不谈雨雪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里还要多。朋友问她,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事要忙?她答:“把病人放在心里,就有做不完的事。”

这就是王霞。

似一盆淡雅的君子兰,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默默奉献,静静绽放。

平凡如她,却吐露着最不平凡的芬芳!

 

 

 

 

 

 

·下一篇:一个医生的故事